徽州古城的静谧禅意,藏在 “灯影淡、古建静、流水柔” 的画面里 —— 无需密集灯光烘托成都配资网,只需用 “弱光、反光、暗调” 勾勒轮廓,让暖光成为点缀而非主角,就能拍出 “无人打扰的千年古韵”。以下从 “灯光选品→场景实操→参数后期” 拆解完整流程:
一、先定 “灯光基调”:拒绝 “亮”,拥抱 “柔”
静谧禅意的核心是 “克制用光”,避免任何刺眼、杂乱的光源,只保留 3 类 “低存在感” 灯光:
弱光灯笼:选单盏、低亮度的传统红灯笼(如渔梁古镇江边的老旧灯笼,而非府衙门前的密集串灯),灯光需 “透而不刺”,能在墙面 / 地面投下模糊光斑即可; 水面反光:优先用自然形成的弱反光(如渔梁坝江面的灯笼倒影、雨后古巷的积水反光),避免人为强光打在水面导致 “反光过亮”; 环境弱光:利用古城店铺的 “门缝光”“窗内暖光”(如斗山街手作店的微弱台灯),这类光柔和且有 “生活感”,能增加画面呼吸感。展开剩余89%避坑提醒:绝对避开 3 类光 —— 古城入口的 LED 射灯、节庆串灯、商铺霓虹招牌,这些光会破坏 “禅意的静谧感”,若无法避开,可调整角度让光源处于画面边缘并虚化。
二、再选 “场景与拍法”:3 个核心场景的灯光运用
不同场景的灯光特点不同,需针对性设计构图,让灯光与古建、自然元素融合,避免 “为拍灯而拍灯”。
1. 场景 1:渔梁坝江边(最佳时段:21:00 后,游客散尽)
灯光核心:江面反光 + 单盏灯笼,用 “水的柔” 中和 “灯的暖” 实操步骤:① 选位:站在渔梁坝下游的石阶上,面对古街方向,确保画面中只有 1 盏江边灯笼(位于画面右侧 1/3 处),灯笼光刚好能倒映在江面;
② 构图:相机贴近水面(距离 30-50cm,可用三脚架降低高度),让画面 “上半部分是古街屋檐 + 灯笼,下半部分是江面倒影”,上下比例 1:1,若有系船木桩,可放在画面左下角(暗部),形成 “亮部(灯笼 + 倒影)+ 暗部(木桩)” 的对比;
③ 用光技巧:不额外补光,让灯笼光自然倒映,若江面有微风,用 1/30 秒快门(手机专业模式可调),让倒影轻微模糊成 “碎金状”(避免完全清晰的倒影显呆板),同时关闭相机 “高光抑制”,保留灯笼光的柔和光晕。
2. 场景 2:斗山街深巷(最佳时段:雨后夜晚,有积水反光)
灯光核心:巷尾弱光 + 积水反光,用 “暗调留白” 突出 “禅意的空” 实操步骤:① 选位:走进斗山街中段的窄巷(两侧无密集店铺),找到有少量积水的路段,确保巷尾有 1 处弱光源(如民居窗内的台灯,或巷口的单盏灯笼);
② 构图:采用 “纵向引导线” 构图,让青石板路的缝隙从画面左下角延伸到巷尾的弱光源,积水反光放在画面右侧 1/4 处(仅占小面积,作为 “亮部点缀”),主体聚焦巷尾的 “暗部门楼”,让画面暗部占比 70%、亮部占比 30%;
③ 用光技巧:用相机 “点测光” 对准巷尾的弱光源(避免光源过曝),ISO 控制在 200-400(手机 ISO 不超过 400,减少噪点),不开启闪光灯,让巷内的阴影自然呈现,凸显 “幽深静谧” 的氛围。
3. 场景 3:徽州府衙后侧小巷(最佳时段:20:30 后,府衙主灯关闭)
灯光核心:墙面灯笼投影 + 建筑暗轮廓,用 “光影细节” 替代 “强光照明” 实操步骤:① 选位:绕到徽州府衙后侧的小巷,找到有单盏灯笼的墙面(灯笼挂在屋檐下,灯光能在白墙上投下圆形光斑);
② 构图:采用 “局部特写” 构图,画面只保留 “墙面 + 灯笼投影 + 部分屋檐”,灯笼投影放在画面中心,屋檐的暗轮廓在画面上方(占 1/5),让 “亮部(投影)” 与 “暗部(墙面、屋檐)” 形成简洁对比;
③ 用光技巧:用相机 “大光圈(f/4-f/5.6)” 虚化灯笼本身(避免灯笼实体抢镜),只聚焦墙面的投影,若投影边缘模糊,可稍微提高快门速度至 1/60 秒,让投影轮廓更清晰但仍保留柔和感,同时后期降低 “橙色饱和度”,让灯笼投影的暖光更淡(避免过暖显热闹)。
三、最后 “参数与后期”:强化 “柔” 与 “暗”,避免 “艳” 与 “亮”
1. 相机 / 手机参数设置(核心:低 ISO + 慢快门 + 低饱和度)
设备
ISO
快门速度
光圈(相机)
白平衡
其他设置
相机(全画幅)
100-200
1/30-1 秒
f/5.6-f/8
3000K(暖调)
关闭 “高光抑制”,开启 “RAW 格式”
手机(专业模式)
200-400
1/30-1 秒
固定大光圈
暖光模式
关闭 “AI 夜景增强”,关闭 “闪光灯”
2. 后期调整(核心:压高光、提阴影、降饱和)
手机后期(醒图 / Snapseed):① 基础调整:降低 “高光”(-20~-30),避免灯笼光过曝;提高 “阴影”(+10~+15),还原暗部墙面的纹理(不追求完全提亮,保留部分阴影);降低 “饱和度”(-10~-15),让暖光更柔和;
② 细节优化:增加 “锐化”(+10),突出灯笼投影的边缘;减少 “颗粒”(-15),降低暗部噪点;
③ 滤镜选择:叠加 “醒图 - 古都滤镜”(强度 10%~15%),或 “Snapseed - 复古滤镜”(强度 10%),不使用高饱和滤镜(如 “暖食”“夜景” 滤镜)。
电脑后期(Lightroom):① 颜色校准:红原色 “色相 + 5,饱和度 - 10”,黄原色 “色相 - 5,饱和度 - 15”,让暖光更淡;
② 曲线调整:拉 “暗部曲线”(轻微向上提,保留暗部细节),压 “高光曲线”(向下压,避免灯笼光晕过散);
③ 局部调整:用 “调整画笔” 在灯笼投影处轻微提高 “曝光”(+0.3),让投影更明显但不刺眼。
四、关键提醒:2 个 “反常识” 技巧,让禅意更浓
“少拍灯,多拍灯的痕迹”:不直接拍灯笼本身,而是拍灯笼的投影、倒影、光晕(如墙面的光斑、江面的碎影),这些 “间接光影” 比直接拍灯更显 “含蓄禅意”; “留白比满屏更有氛围”:避免让灯光填满画面,而是让灯光只占小面积(如 1/4 或 1/5),剩下的空间用暗部、古建轮廓、天空填充,通过 “空” 来凸显 “禅意的静”—— 就像古画中的 “留白”,比满绘更有想象空间。以上图片由往期摄影领队提供使用,版权归作者所有,仅供分享交流。
国际旅游摄影网/公众号52旅游摄影常年致力于华夏文旅摄影传播和发展,针对于不同摄影爱好者需求,推出团体摄影或私人定制摄影路线规划,承接摄影俱乐部,老年摄影大学,摄影机构等摄友,提供专业摄影创作、游学实践摄影、摄影培训学习、图片展览交流等多种帮扶成都配资网,灵活个性化专业摄影服务理念,为您的摄影创作排忧解难,保驾护航!线路策划师:徐长红
发布于:北京市上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